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06:06:16

鹳骨

《中药大辞典》:鹳骨

【出处】《别录》
【拼音名】Guàn Gǔ
【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
【原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录》),老鹳、捞鱼鹳。
体长约120厘米。嘴形粗健,长直而略侧扁,角黑色,先端渐形尖细,色亦较淡。虹膜淡粉红而外圈黑色;眼周及颏囊的裸出部朱红。全体大多白色;肩羽、翼上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均呈光辉黑色,大部分外室陨=懦ぃ岛焐窒虏柯愠觯恢撼ぞ又校蚯叭旱幕坑絮胂嗔牛笾何恢貌唤纤何撸Χ潭邸
【生境分布】活动于开阔沼泽和潮湿草地上,夜宿高树,常集群生活。繁殖于我国北方地区,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性味】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药性论》:"大寒。"
【功能主治】治痨瘵,胸腹痛,喉痹,蛇咬。
①《别录》:"主鬼蛊诸疰毒,五尸心腹疾。"
②《药性论》:"治尸疰、鬼疰腹痛。炙令黄,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③《本草拾遗》:"脚骨及嘴主喉痹,蛇虺咬,及小儿闪癖,大腹痞满,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附方】治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鹳骨三寸,雄黄、莽草、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芫菁十四枚,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千金方》鹳骨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鹳骨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陆玑《诗疏》: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杯。
2.陶弘景:鹳亦有两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今宜用白者。
【拼音名】Guàn Gǔ
【英文名】Stork bone
【别名】原动物白鹳、冠雀、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鹤、老鹳、捞鱼鹳
【来源】药材基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onia ciconia(Linnaeus)

【原形态】白鹳,大型鸟类。全身大都白色,翅上大覆羽黑褐;小翼羽外黑谏诹诤郑谝碓荡ψ阂园咨怀跫陡灿鸷谏挥谀诓嗾叩耐饬⒆阂砸疑患缬鸾铣ぃ屎诙鹗艄庠螅贤7捎鸫蠖嗪谏谧铜绿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人侧初级飞羽以及大部分飞羽的外咴岛拖榷艘酝猓室疑毕掠鹈纬ざ拭础W旖呛谏榷松缘谎壑芗膀つ衣愠霾糠种旌焐唤虐抵焐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性宁静而机警。常单个或小群温游在开阔平原的池塘、沼泽的浅水中觅食或静等饵物。休息时常一脚站立。有时栖止于大树干上。飞时颈和脚呈一直线,飞行强健和缓慢。以鱼、蛙、昆虫及小型鼠类为食。营巢于高大松树或橡树上。
资源分布: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解毒;止痛。主痨瘵;腹痛;喉痹;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炙黄或烧灰存性,研末,每次6-10g。
【注意】《本草拾遗》“秃人毛发,沐汤中不少许,发尽脱,亦不更生。”
【附方】鹳骨丸(《千金方》):治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鹳骨三寸,雄黄、莽草。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芜菁十四枚。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1.《别录》:主心腹疾。
2.《药性论》:洽腹痛。炙令黄,未,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3.《本草拾遗》:脚骨及嘴主喉痹,蛇咬,及小儿闪Y。大腹痞满,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摘录】《中华本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鹳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