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10:06:49

麻黄升麻汤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升麻汤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者方。
麻黄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黄芩(各三两) 升麻 芍药 当归 干姜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麦冬(各二两《伤寒论》作天门冬)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温毒及伤寒内虚外热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
栀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薤白令熟,次纳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频服取瘥。
治病后虚肿方∶
豉五升 醇酒一斗上二味煮三沸,及热顿服。不耐酒者随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术叶作饮饮之。
又方 白术方寸匕,以饮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温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盗汗及汗无时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止汗方∶
杜仲 牡蛎(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临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升麻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升麻汤

治伤寒发热,解利不行,血随气壅,世谓红汗者是也。
麻黄(去节汤,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黄芩 芍药 甘草(生) 石膏( ) 茯苓(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热服,微汗解。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升麻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升麻汤

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也。麻黄(二两半) 升麻 当归(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草苓冬姜术知,玉竹黄芩归与石,辛温寒润互兼施。厥阴错杂邪难解,阴中升阳用此宜。(此方升散寒润,收缓渗泄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麻黄、升麻名汤也。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归、术甘温,玉竹甘寒,缓脾胃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生津泄热之功,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桂、升、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颇难医。此乃伤寒之坏病,下寒上热涉危疑。(此乃伤寒之坏病,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证施治。病证之杂,药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格。)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升麻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麻黄升麻汤

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葳蕤 石膏 白术 干姜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甘草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大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厥阴之脉贯膈循喉咙.故咽喉不利而吐脓血也.此肝家雷火燥金.若泄利不止.又绝肺金生化之源.故为难治. 热气甚者.以汗发之.故用麻黄升麻.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故用当归姜桂.肺热者.以苦泄之.故入知母黄芩.津竭者.
以甘润之.故入茯苓白术.以芍药甘草制肝.以门冬葳蕤润肺.更以石膏清胃.勿使东方之邪.犯中气也.
引用:《伤寒括要》麻黄升麻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下重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按此条伤寒六七日.阴液已伤也.复经大下.阳津重竭也.下后阳气陷入阴中.而阴气亦复衰竭.故寸脉沉而迟.阳气既已下陷.将随下利而亡.故下部脉不至.以致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种种见证.皆因阳去入阴.上征下夺.最为危候.故称难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热之药.不嫌重复.独任麻黄升麻二味.从阴分提出阳气.复以桂枝干姜佐诸阴药化气生津.盖热不清则津不复.阳不升则津不固.错杂之邪.以错杂之药解之.先圣立方之精如此.
引用:《伤寒寻源》麻黄升麻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升麻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麻黄升麻汤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解】
下寒上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始也。升麻、萎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彻邪而尽除也。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证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证,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道阻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也。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
【按】
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涩,阳气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
寒湿身重,用真武汤、桂枝附子汤,以不渴里无热也;热湿身重,用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烦胃有热也。其风湿、风温身重,亦不外乎兼寒兼热,故此汤中用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
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抟于膈,所以烦也。惊伤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虚邪胜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血涩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烦惊,治以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虚实辨之。半、苓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下后大法,备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证,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九日过经,下之尚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是之变,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饮通津,加龙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引用:《医宗金鉴》麻黄升麻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升麻汤

麻黄 升麻 当归 芍药 黄芩 知母 葳蕤 天冬 石膏 炙草 干姜 白术 茯苓 桂枝
大下之后,泄利不止,咽喉不利而吐脓血,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脉沉而迟。咽喉不利,吐脓血,金气上逆生燥也。泄利不止,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津液伤也。脉沉而迟,卫气闭束也。升麻升陷,当归、芍药、黄芩养木清热,知母、石膏、天冬、葳蕤清金润燥,姜、草、苓、术温补中气,麻黄、桂枝调荣卫也。脓血泄利,皆伤津液。津伤则厥,木热金燥,亦能发厥。上逆下陷,中气虚寒也。此病之泄利不止,乃热利,与太阴下利清谷不止之寒利不同,此热利乃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肺逆生燥,木陷生热,中气虚寒,卫气闭束之病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升麻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麻黄升麻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