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
《备急千金要方》麻子仁丸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 枳实 芍药(各八两) 杏仁(一升)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 乌梅 桑白皮(各五两) 芍药 杏仁(各四两) 麻仁(三两) 大黄(八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
猪羊胆不拘,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 椒豉汤五升,加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不下即用之。
又方 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如上法。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子仁丸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子仁丸
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
麻子仁(五两,研) 芍药 枳实(麸炒,各八两) 大黄(蒸,一斤) 浓朴(姜制炒,半两) 杏仁(去皮尖炒,别研,五两半)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未知,加五十丸。一法,麻仁一两半、杏仁三分、大黄一两,枳实、芍药、浓朴各半两。此根据《局方》出。本是汉方,合用大黄、枳实一斤,正得今二两,浓朴当用四两,杏仁当用六钱一字,麻仁一两二钱半,芍药一两,乃均制合理,用当以理推。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子仁丸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麻子仁丸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见前)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方见前)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方见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子仁丸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筋枳实一筋大黄一筋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姜苓术汤主之。
【按】
肾缺中风、中寒二条,必是简脱。
【注】
肾着者,谓肾为寒湿所伤,□而不行之为病也。肾受寒湿,故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虽形如水肿之状。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湿也。饮食如故,以病属下焦肾,而不属中焦脾故也。询其所以得之之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伤之也,是以腰下冷痛寒胜也。腹重,湿胜也。如带五千钱,形容重着之甚也。以甘姜苓术汤补土以制水,散寒以渗湿也。
【集注】
尤怡曰:其病不在肾之中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也。
引用:《医宗金鉴》麻子仁丸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