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dinand 发表于 2022-11-27 11:23:00

麻黄汤

《小儿药证直诀》麻黄汤

治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
麻黄(去节三钱,水煮去沫,漉出晒干) 肉桂(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七个去皮尖麸炒黄研膏)
每服一钱,水煎服。以汗出为度,自汗者不宜服。
引用:《小儿药证直诀》麻黄汤
下载:《小儿药证直诀》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 甘草(四两) 大枣(三十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上四味 咀,以井华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 芍药 生姜(仲景用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 石膏(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二两,为九味。)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方。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 桂心 石膏 芍药(各半两) 杏仁(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治小儿伤寒方∶葛根汁 淡竹沥(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儿时气方∶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烧水调服之。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斤) 半夏 生姜(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儿服一合,大小节度服之,便愈。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方。
麻黄(一两半) 独活 射干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又方 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方。
麻黄 升麻 葛根(各一两) 射干 鸡舌香 甘草(各半两) 石膏(半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恶风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一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川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冬 甘草(各二两)
上十四味 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治疟须发汗方。
麻黄 栝蒌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浓覆服汗。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
恒山 竹叶(各一两)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于病患房中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当一日勿洗面手及漱口,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效。(《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 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中,燃炭火浓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 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仁术便览》麻黄汤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冬时得病宜服,春分后
麻黄(去节,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五钱) 杏仁(五十个)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
引用:《仁术便览》麻黄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汤

治太阳伤寒,脉浮紧而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胸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二十五粒)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则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者,去桂,加石膏四两。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汤

治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面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用此发汗,虽有是证,若脉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脉微与迟者,俱不可用。风、寒、湿成痹,肺经壅塞,昏乱不语,冷风哮吼最宜。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六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
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则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世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太阴肺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而温覆与不温覆。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麻黄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麻黄汤

麻黄(三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 粥.余将息如前法.
引用:《时方妙用》麻黄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一两) 肉桂(去粗皮,二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度 若病自汗者,不可服。不计时候。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汤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麻黄汤

(仲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一两。伤寒太阳表证无汗,用此发之。麻黄善发汗,恐其力猛,故以桂枝监之,甘草和之,不令大发也。按∶桂、麻二汤虽治太阳证,而先正每云皆肺药,以伤寒必自皮毛入,而桂、麻又入肺经也。〕
引用:《汤头歌诀》麻黄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

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钱) 桂枝(洗净,二钱) 杏仁(去皮尖,七枚) 甘草(一钱)
肺部原有风痰,背 复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 者,背间之 穴,主输脏气者也。一受风寒,则脏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黄之辛,能开腠散寒;桂枝之温,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气;甘草甘平,调中发散。
引用:《医方考》麻黄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甘草(一两,生)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引用:《医方考》麻黄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用)
先煮麻黄数沸,去沫,内诸药煎。热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也。所着《伤寒》、《金匮》诸书,言言典要,为后人度尽金针。即如伤寒太阳一症,头绪最繁,有风伤卫者,有寒伤营者,有风寒两伤营卫者。不得其解,无所措手。今观其用桂枝汤治风伤卫,用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劈分三项,开三大法门,后人察脉辨症,谨守成规,庶不至于偾事。但仲景本为随受随发,冬月之正伤寒而设,非可以此法混施于春温、温疫等症。后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误人实多。于是辨论者纷纷而起,遂将温症寒症纠缠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则以为春温归春温,温疫归温疫,伤寒归伤寒,各分门类划然了然,不必互相引证,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引用:《医方论》麻黄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病论歌括新编》麻黄汤

『主治』伤寒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脉浮而紧诸症。
『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服法』水煎,温服取汗。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麻黄汤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引用:《伤寒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明理论》麻黄汤

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荣卫胜.津液内固之表实.非腹满便难之内实也.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中蕴.轻剂所以扬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者.则必以桂枝解其肌.是用桂枝为臣.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者.则非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黄以发汗.是当麻黄为主.故麻黄为君.而桂枝所以为臣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是兹类欤.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温.用以为佐使者.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伤寒荣胜卫固.血脉不利.是专味甘之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风则伤卫.风邪并于卫.则卫实而荣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药.用和荣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荣.寒邪并于荣.则荣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矣.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是之论.实处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该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见功焉.
麻黄(君三两去节) 桂枝(臣二两去皮) 甘草(佐使二两炙) 杏仁(佐使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缓取微汗.并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引用:《伤寒明理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太阳伤寒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同属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风头痛.伤寒亦头痛.中风发热.伤寒亦发热.中风恶风.
伤寒亦恶风.至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乃属体重之征.似与中风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枝解表者.然则从何辨其证之的宜麻黄.不宜桂枝耶.其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而佐以桂枝入营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视桂枝之调和营卫.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黄.分主太阳病风伤卫寒伤营二证.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而麻黄汤中何以反用桂枝.或谓麻黄发汗太峻.取桂枝以监制之.予则不信也.按桂枝辛热.能入营而助汗.桂枝汤中.尚取芍药监制桂枝.岂桂枝反能监制麻黄.盖凡病之在太阳者.全要从营卫上讨消息.风则伤卫.卫气疏则风易入.卫属阳.风为阳邪.两阳相合.则卫强而营反弱.故脉缓而有汗.卫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营助汗.而无取麻黄过泄卫分之气也.寒则伤营.营气实则寒易着.营主阴.寒为阴邪.两阴相搏.则寒凝而卫亦闭.故脉紧而无汗.营邪不易出.宜主麻黄走卫发汗.必兼藉桂枝以散营分之寒也.此本发汗之峻剂.故更不须啜稀粥以助药力也.不用姜枣者.以姜性升而枣味滞.虑碍杏仁下气定喘之功也.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则紧固为寒邪之定脉矣.然沉紧者不宜发汗.当以浮字为辨.故又曰脉浮者病在表当发汗.宜麻黄汤也.脉之紧者与数不同.紧以象言.有坚凝之义.数以数言.有迅走之状.伤寒脉数者为欲传也.但浮而数则病尚在表.可乘其半渡而击之.亦宜以麻黄汤发汗也.
麻黄汤为发汗之重剂.投之不当.变逆非小.即宜发汗之剂.亦须相人之津液.若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不可重发汗.俱在麻黄之禁例矣.然当发汗者.或疑畏而不发.邪气不从表解.转陷入里.其变逆亦不小.总须审系营卫俱实.无汗而喘者.可放心用之而无疑.此全在平脉辨证工夫.
伤寒有从衄解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注家随文衍义.谓衄后当再用麻黄.以散余邪.按伤寒有衄家不可发汗之禁.而经又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后病解.何以又用麻黄之峻攻.柯韵伯谓麻黄汤主之五字.当属未致衄以前是前人倒找文法.此言近是.
再按太阳病之主麻黄汤.总以脉浮无汗而喘.为对证之药.其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邪结上焦.不可妄下.治不从阳明而从太阳.仍宜麻黄汤也.太阳病过十日以上.脉浮细.嗜卧.设胸胁满痛者.属柴胡证.若脉但浮者.是邪尚恋太阳.治亦从太阳而不从少阳.仍宜麻黄汤也.
再按柯韵伯谓桂枝麻黄.是通治太阳风寒之药.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轻者.便是中风.桂枝发汗之轻剂.麻黄发汗之重剂.不必在风寒上细分.只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此启后人淆乱之阶.不可为训.要之麻黄发汗.杏仁定喘.无汗而喘.是伤寒之的证.麻黄汤是伤寒之的方.用者审之.
引用:《伤寒寻源》麻黄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方见上)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方见上)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遍身疼痛,不则恶寒,无汗,脉紧,此方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阳气不能宣越,故发热。邪在表,不复任寒,故恶寒。寒主闭脏,故无汗。寒气刚劲,故脉紧。麻黄辛温中空,能通腠理而散寒邪,为太阳无汗必用之药。
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乃甘草者,甘以缓之,不致汗出过多。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此方是已。风寒交作,筋急强直,无汗恶风,名曰刚 。合前方除杏仁、入葛根主之。
引用:《目经大成》麻黄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麻黄汤

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亦治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脉浮而紧者,麻黄汤主之;并治哮证。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无汗再服。
时珍曰∶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反毛肺之合也,证虽属太阳,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使邪尽从外解耳。凡伤寒即发于冬寒之时,寒邪在表,闭其腠理;非辛温不能散之,此麻黄、桂枝等剂,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发于暄热之时,郁热自内达外,无寒在表,则非辛凉苦寒苦酸之剂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黄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谓,冬不用麻黄,夏不用桂枝者,盖以冬主闭藏,不应疏泄,夏本炎热,不可辛温,《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也。
又曰∶麻黄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无汗者,必用。是何与前说相反耶?戒不用者,明时令之常,虑轻用也。言必用者,发病机之理,虑遗用也。或舍时从症,或舍症从时,临症变通,存乎其人,倘一概疑惧,惟以轻和之剂代之,必有阴受其夭折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麻黄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述》麻黄汤

麻黄一方,与桂枝各半,则小发汗;加石膏、姜、枣,即于发表中清火而除烦躁;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辛寒,则于发表中清火而定喘;君以文蛤,即于发表中祛内外之湿热;加连翘等之苦寒,即于发表中清火而治黄;加附子、细辛之大辛热,加附子、甘草之辛甘,亦因少阴表里之微甚,并非为严寒之时拘。医咸谓麻黄不可轻用,安知仲景之神化哉?
○先辈言麻黄汤主治伤寒,不治中风,似非确论。盖麻黄汤、大青龙汤,治中风之重剂;桂枝汤、葛根汤,治中风之轻剂。伤寒可通用之,非主治伤寒之剂也。
○麻黄汤证,发热骨节疼,即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先辈何故以大青龙治营卫两伤,麻黄汤治寒伤营而不伤卫,桂枝散治风伤卫而不伤营,曷不以桂枝证之恶寒,麻黄证之恶风,一反勘耶?要之,冬月风寒本同一体,故中风、伤寒皆恶风、恶寒,营病卫必病。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不必在风寒上细分,须当在有汗、无汗上着眼耳。(柯韵伯)
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未有究其精微。尝绎思之,似有一得。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于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证兼面赤怫郁咳嗽,以及痰喘胸满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 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李时珍)
引用:《医述》麻黄汤
下载:《医述》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七十个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
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必须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少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汗,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遂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
熟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无汗而喘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解散太阴肺家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因是而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在温覆与不温覆也。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之所得而窥耶!
【集解】
王肯堂曰:此方为元气不虚者设也。如挟时气者宜十神汤,挟暑湿者宜正气汤,挟寒者宜五积散,挟热者宜通圣散,挟食者宜养胃汤,挟痰者宜芎苏散。按肯堂之议诚当矣。然必证兼表里,邪因错杂,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乃可于诸方中斟酌选用。若脉证与麻黄桂枝吻合,自当遵仲景之法治之。即元气素虚,或平素有热,不宜麻桂者,亦必如刘完素、张洁古法,缓缓消息治之,庶不误人。临病之工,宜详审焉。
吴绶曰:凡伤寒,寒邪在表,闭其腠理,身痛拘急,恶寒无汗,须用麻黄辛苦之药,开发腠理,逐寒邪,使汗出而解。惟夏月炎暑之时,虽有是证,宜加凉药方可用,如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是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
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注】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满、喜呕、口苦、耳聋等证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
【集注】
程知曰:伤寒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五、六日少阴,六、七日厥阴,此第言其常耳!其中变证不一,有专经不传者,有越经传者,有传一二经而即止者,有发于阳即入少阴者,有直中三阴者,有足经冤热而传手经者,有误药而传变者。大抵热邪乘经之虚即传,若经实即不受邪而不传,阳邪胜则传,阴邪胜多不传;故经谓脉静为不传,脉数急为欲传也。又曰:足经自足上行胸腹头背,主一身之大纲,故寒邪入之,即见于其经,若手经第行于胸手,不能主一身之大纲也。邪既入足经,必传入手经,故感风寒之重者,头项痛,肩、背、肘、节、亦痛也。圣人言足不言手,足可该手,手不可该足也,非不传手也。夫五脏六腑十二经,气相输,络相通,岂有传足而不传手者哉!亦岂有伤足而不伤手者哉!虞天民谓热先手,寒先足,义亦可互通也。
程应旄曰:伤寒之有六经,无非从浅深而定部署。以皮肤为太阳所辖,故署之太阳;肌肉为阳明所辖,故署之阳明;筋膜为少阳所辖,故署之少阳云耳!所以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只就躯壳间约略其深浅,而并不署太阳、阳明等名。然则仲景之分太阳、阳明等,亦是画限之意,用以辖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
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
【集注】
方有执曰:伤寒脉本紧,不紧而浮,则邪见还表而欲散可知矣。发者,拓而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也。或脉浮而数,伤寒之欲传也,而亦宜麻黄汤发汗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程应旄曰:麻黄汤,为寒伤荣之主剂,然亦当于脉与证之间互参酌之,不必泥定「紧」之一字,始为合法也。脉浮无紧,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证,一一寒伤荣之表病,则不妨略脉而详证,无汗,可发汗,宜麻黄汤。若脉浮数,邪势欲传于里,亦不妨略证而详脉,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就此二者之脉与证互参之,其有脉见浮紧,证具伤寒,二者俱符,又何麻黄汤之必在禁例哉!
刘宏璧曰:但脉浮不紧,何以知其表寒实也?必然无汗始可发也。脉数何以知其未入里也?以脉兼浮故可汗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
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若脉浮紧,是为伤寒外证未解。今脉浮弱,是为中风外证未解也,故当以桂枝汤汗解之。
【集注】
方有执曰: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证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于解表,盖严戒不得早下之意。
程知曰:外证未解,脉见浮弱,即日久犹当以汗解。然只宜桂枝解肌之法,不宜误行大汗之剂。至于不可误下,更不待言矣。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
伤寒服麻黄发汗,汗出已,热退身凉解,半日许复烦热而脉浮数者,是表邪未尽退而复集也,可更发汗。其不用麻黄汤者,以其津液前已为发汗所伤,不堪再任麻黄,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集注】
方有执曰:伤寒发汗者,服麻黄汤以发之之谓也。解,散也;复,重复也,既解半日许,何事而复哉?言发汗或不如法,或汗后不谨风寒,而复烦热,脉转浮数也,故曰可更发汗。更,改也,言当改前法,故曰宜桂枝汤。
喻昌曰:用桂枝汤者,一以邪重犯卫,一以荣虚不能复任麻黄也。
程应旄曰:改前发汗之法为解肌,则虽主桂枝,不为犯伤寒之禁也。
汪琥曰:仲景法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然此条已曾用过麻黄汤矣,故当更方以发其汗,宜桂枝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
发汗病不解之「不」字,当是衍文。盖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今日反恶寒者,正所谓病解之义也,病解恶寒,始谓之虚。
【注】
伤寒、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非表虚也,是表邪犹在不解,仍当汗也。今发汗汗出,病已解,不当恶寒矣。反恶寒者,非表邪也,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盖用附子以扶阳,芍药以补阴,甘草佐附芍补阴阳而调荣卫也。
【集注】
方有执曰: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已汗而恶寒,邪退而表虚,汗出之后,大邪退散,荣气衰微,卫气疏慢,而但恶寒,故曰虚。
引用:《医宗金鉴》麻黄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麻黄汤

治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用此发汗。虽有是证,若脉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脉微与迟者,俱不可用。风,寒,湿成痹,肺经壅塞,昏乱不语,冷风哮吼最宜。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六十枚,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
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碍麻黄之迅升,大枣之性泥滞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然则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代之。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世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合桂枝汤,名麻桂各半汤,用以和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以散太阴肺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猝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而温覆与不温覆。此仲景用方之心法,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引用:《医宗金鉴》麻黄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麻黄 杏仁 桂枝 炙草
卫气收敛,则无汗恶寒,体痛腰痛骨节疼痛。肺气不降,则呕逆而喘。荣卫分离,中气必虚。卫气不开,表阳必虚。麻黄泻卫气之收敛,杏仁降肺气之逆,炙草补中气,桂枝调荣卫达表阳也。收敛之病,气机滞塞,故不用枣,既不用枣,亦不用姜矣。寒伤荣气,荣气减少,卫气加多,故卫气与荣气分离而卫现收敛之病。紧脉乃收敛向内之象。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卫气闭束,则肺金不降而病衄。麻黄汤发汗以泄卫闭,则肺金降不病衄。紧者,卫闭之象也。
既是伤寒,卫闭恶寒,用麻黄汤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而数,应再用桂枝汤降胆经以去烦而和荣卫,不可再用麻黄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荣卫与阳明胃腑之经气合病,喘而胸满,宜麻黄汤泻卫气之喘满,不可下也。单是阳明经气病,脉浮无汗而喘,亦宜麻黄汤发汗。卫气乃肺金所司,喘者,肺气因卫气之闭束而上逆,故宜麻黄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麻黄汤

麻黄(一两,去根) 官桂(七钱) 甘草(三钱半,炙) 杏仁(二十二个,去皮尖,麸炒黄色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自解。
引用:《儒门事亲》麻黄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麻黄汤

(以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引用:《儒门事亲》桂苓汤·麻黄汤·升麻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儒门事亲》麻黄汤

治因风寒、衣服单薄致嗽。
麻黄(不去节) 甘草(生用) 杏仁(生用)
上为粗末。每服三、二钱,水煎,食后温服。
引用:《儒门事亲》麻黄汤
下载:《儒门事亲》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麻黄汤

此方不宜于东南,多宜于西北。西北禀浓,风气刚劲,必须此药开发,乃可疏通,实为冬令正伤寒之的剂。若东南则不可轻用,体虚脉弱者受之,恐有汗多亡阳之虑。
麻黄(去节,四钱) 桂枝(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泡去皮尖,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大钟,先煮麻黄减一钟,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钟,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引用:《医学心悟》麻黄汤方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张氏医通》麻黄汤

治寒伤营气。脉浮发热。无汗而喘。骨节痛。
麻黄(去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二十枚。泡。去皮尖。碎)
上四味。水煎温服。暖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以寒邪入伤营气。营气起于中焦。恐谷气反助邪热也。
麻黄加术汤(金匮) 治湿家身体烦疼。日晡发热。
黄麻汤加白术四钱。 湿家身疼烦热。浑是躯壳受伤。即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从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古今录验橘皮汤(金匮) 治寒邪伤肺。咳嗽吐血。
麻黄汤换肉桂加橘皮、当归、紫菀、黄芩。
麻杏甘石汤(玉函) 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半两。 此麻黄汤去桂。而兼越婢之意。专祛上焦湿热痰气。与苓桂术甘汤互发。彼藉苓、术。专祛心下之支饮。此藉石膏。专祛膈上之湿热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玉函) 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
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半两。
杏子汤 治风水虚胀脉浮。发其汗即已。
麻黄汤去桂枝。(又易简杏子汤。用小青龙加人参杏子仁)
甘草麻黄汤(金匮) 亦治里水。麻黄汤去桂枝、杏仁。方用甘草二钱。麻黄四钱。
葛根汤(玉函) 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或发热无汗。喘满不食。
麻黄汤去杏仁。增桂枝一钱。加葛根四钱。芍药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此即麻黄、桂枝二汤合用。于中但去杏仁。增葛根。为阳明经证之专药。以其能辅麻黄。大开肌肉也。去杏仁者。既开肌肉于外。不当复泄肺气于内也。圣人立法。一方一味。各有斟酌。非刻意研求。焉能测识其微而为苍生司命哉。
三拗汤(局方) 治风寒伤肺而咳。误行敛肺。而壅嗽喘急。
麻黄汤去桂枝。用麻黄、(不去节。) 甘草、(生) 杏仁(连皮尖) 等分。更加桔梗、荆芥。名加味三拗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函) 治少阴病。脉沉发热。及水肿喘咳。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甘草。加附子一钱。细辛半钱。
千金附子散 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 僻。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桂心、人参、防风、芎 、羚羊角。为散水煎。加竹沥。日服一剂效。
仓公当归汤 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防风独活。水酒和煎。口不开者。格口内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玉函 金匮名麻黄附子汤) 治少阴病脉沉发热。二三日无里证。及水肿脉沉。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加附子一钱。
千金大枣汤 治历节疼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黄 、姜、枣。日三服汗之。 发表重剂。莫如麻黄。温经峻药。首推附子.表里补泻。功用天渊。仲景于少阴病脉沉发热。二味合用。单刀直破坚垒。而建补天浴日之功。在一二日间。势难叵测。则用细辛以助其锐。二三日无里证。则用甘草以缓其治。各有权度。金匮于水肿治例。亦用二汤。喘嗽则兼细辛以开肺气之壅。脉沉则兼甘草以缓肾气之逆。与初起防变。二三日无里证互发。而仓公乃于麻附细辛方中。加当归、防、独以疗贼风口噤发痉。千金复以麻附甘草汤内加黄 、姜、枣以治历节疼痛。总赖麻黄、附子。彻外彻内。迅扫其邪。杲日当阳。何有阴霾之患乎。
麻黄升麻汤(玉函) 治冬温误行汗下。下部脉不至。咽候不利。唾脓血。
麻黄汤去杏仁。用麻黄二钱。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升麻、当归各一钱。知母、黄芩、葳蕤各二钱。天门冬、芍药、干姜、白术、茯苓、石膏各八分。此方专主阳热陷于厥阴。经脉为邪气所遏。故下部脉不至。而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也。邪遏经脉。非兼麻黄、桂枝之制。不能开发肌表以泄外热。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润肺胃以化里热。更以芍药甘草参黄芩汤寒因寒用。谓之应敌。甘草干姜合肾着汤热因热用。谓之向导。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逆顺兼治也。
华盖散(局方) 治肺受风寒。咳嗽声重。烦满昏眩。脉浮数。
麻黄汤去桂枝。方用麻黄、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加苏子、赤茯苓、橘红、桑根皮各一钱。生姜二片。红枣一枚。
九宝汤 治经年久嗽不愈。脉浮起于外感者。
麻黄汤加紫苏、薄荷、橘红、桑白皮、大腹皮等分。生姜三片。乌梅肉半个。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玉函) 治湿热发黄。
麻黄汤去桂枝减麻黄一钱。加连轺(即连翘。)二钱赤小豆一合。生梓白皮一两。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越婢汤(金匮) 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倍麻黄。加石膏八钱。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水煎。温分三服。 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水湿之气。因风流播中外。两相激搏。势难分解。不得不藉麻黄祛之从表而越。石膏清之从里而化。内经开鬼门法也。本方加术以助腠理开汗大泄。于加术方中更加附子.以治脚痹恶风。开中寓阖。信手合辙。其大青龙、小续命、麻杏甘石汤。或加桂枝以和营。或加参、归以鼓气。或加杏仁以泄满。总以此方为枢局也。或问表无大热。何得轻用麻黄。内无烦渴。何得轻用石膏。盖恶寒身肿自汗。浑是湿气郁着。非风以播之。不能解散。麻黄在寒伤营剂中。则为正治。在开痹湿门中。则为导引。石膏在白虎汤中。则为正治。在越婢、青龙、续命方中。则为导引。不可以此碍彼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 治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加白术四钱。
越婢加术附汤(金匮) 治脚痹恶风。
越婢汤加白术四钱。附子一钱。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 治肺胀咳而上气。
越婢汤加半夏半两。
大青龙汤(玉函) 治营卫俱伤。脉浮紧。汗不得出而烦躁。
越婢加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桂枝二钱。
文蛤汤(金匮) 治吐后渴饮不止。脉紧头痛。越婢汤麻黄减半。盖文蛤半两。杏仁十五枚。
引用:《张氏医通》麻黄汤(玉函)
下载:《张氏医通》chm pdf 电子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麻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