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方。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治积久冷热赤白痢方。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干姜 人参(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 枣(十枚)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干姜一两。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方。
甘草 附子 人参 芒硝(各一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大黄(五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普济本事方》温脾汤
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去粗皮,姜制) 干姜(炮) 甘草 桂心(去皮,不见火) 附子(生,去皮脐,各半两) 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去滓,煎汤时,和滓下)
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引用:《普济本事方》温脾汤
下载:《普济本事方》chm pdf 电子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脾汤
治小肠虚寒,苦头偏痛,耳颊疼,下痢赤白,肠滑,腹中痛,里急后重。
干姜(一两半) 当归 黄柏 地榆(各二两) 阿胶(麸炒焦) 茴香(炒) 石榴皮 黄连(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引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脾汤
下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温脾汤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浓朴(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 大黄(四钱)
上 咀,取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
【集注】喻昌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有见。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即温药中宁敢用大黄之猛重困之乎?减五之一,乃知许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仲景云∶病患旧微溏者,栀子汤不可与服。又云∶太阴病,脉弱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锢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温脾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歌括》温脾汤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桂附与干姜.朴草同行佐大黄.泄泻流连知痼冷.温通并用效非常.(附子干姜甘草桂心浓朴各二钱.大黄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方中大黄一味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温药不能制.而洞泄或至转剧.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引用:《时方歌括》温脾汤
下载:《时方歌括》chm pdf 电子书
《汤头歌诀》温脾汤
(汤,《千金》)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人参、附子、甘草、芒硝各一两,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煎服,日三。本方除当归、芒硝,亦名温脾汤,治久痢赤白、脾胃冷、实不消。硝、黄以荡其积,姜、附以祛其寒,参、草、当归以保其血气。按∶古人方中,多有硝、黄、柏、连与姜、茱、桂、附寒热并用者,亦有参、术、硝、黄补泻并用者,亦有大黄、麻黄汗下兼行者,令人罕识其旨。姑录此方,以见治疗之妙不一端也。)
引用:《汤头歌诀》温脾
下载:《汤头歌诀》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温脾汤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
浓朴 桂心 附子 干姜 甘草(各半两) 大黄(四钱) 咀,取一两,水二钟,煎六分,顿服。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温脾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温脾汤
(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久痢赤白,脾胃冷积,脐腹绞结痛甚。
人参 附子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温脾汤里大黄少,桂附姜甘浓朴多。(许叔微此方,仿仲景温下之法,以下肠胃之冷积。
夫冷积腹痛泄泻,而仍下之者,以锢冷积滞,久留肠胃而不去,徒用温补无益也。今此方以干姜、桂、附为君,复入承气汤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有见。盖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积,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泄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为法矣。)痼冷久留肠胃泻,宜先取去勿蹉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曰∶“痼冷在肠胃间,连年泄泻腹痛,休作无时,服诸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旭高按∶畏虚养病,为千古之通弊。叔微此语,顶门一针,医当猛省。)或益参归除桂朴,亦
,与《本事方》重用温通,略加大黄,法有殊矣。盖《本事方》治冷积泄泻,故大黄宜少用;此治滞下赤白,是其始原由于热积,故重用大黄,因痢久脾胃虚寒,而积仍未去,故加参、甘、姜、附,温补中宫。同一大黄,而佐使君臣不同,则治证亦因之而异,后人乌得以古方轻于加减也。按∶古方中多硝、黄、芩、连,与姜、茱、桂、附寒热并用者,亦有参、术、硝、黄补泻兼施者,亦有大黄、麻黄汗下同行者,今人罕识其旨,姑录数方于上,以见治疗之妙,不一端也。)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温脾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温脾汤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厚朴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 大黄四钱,
右??咀,取一两,水二钟,煎六分,顿服。
【集注】喻昌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只用四钱,更为有见。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即温药中,宁敢用大黄之猛重困之乎?减五之一,乃知许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旧微溏者,栀子汤不可与服。又云:大阴病,脉弱便痢,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锢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引用:《医宗金鉴》温脾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