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
《备急千金要方》栀子豉汤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方。
栀子(三七枚) 豉(三升) 甘草(三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方可加人参、葱白。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栀子豉汤
下载:《备急千金要方》chm pdf 电子书
《删补名医方论》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浓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苔,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 ,烦躁舌苔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象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抟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无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浓朴汤,以积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栀子豉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时方妙用》栀子豉汤
栀子(七枚生用) 香豉(三钱)
水三钟.先煮栀子至一钟半.入香豉煮七分.温服.一服得吐.不用再服.
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加半夏二钱.)
引用:《时方妙用》栀子豉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 pdf 电子书
《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豉汤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 香豉(四合绵裹)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豉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考》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 ;烦热者,烦扰而热;懊者,懊恼 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引用:《医方考》栀子豉汤
下载:《医方考》chm pdf 电子书
《医方论》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淡豉四合
服令微吐。
注中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懊 身热等症。“汗吐下后”一语,宜善体会,盖言或汗后,肌表虽解而里热未除;或吐后,痰气虽平,而阳邪未去;或下后,里滞虽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节而言,并非谓三法并用之后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误认三法并施,虽有壮夫,岂能堪此?且三法并用之后,岂尚有余邪未清者乎?不参活句,谬以千里矣!仲景用栀子,令上焦之热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开解肌理。真超凡入圣之方,其各种加减之法,亦俱有精义,不得草草读过。
引用:《医方论》栀子豉汤
下载:《医方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括要》栀子豉汤
栀子 香豉
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经汗下.邪郁于膈者.乃实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者.乃虚烦也.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也.涌吐虚烦.必以栀子之苦为君.清除伏热.必以香豉之寒为臣也.
引用:《伤寒括要》栀子豉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 pdf 电子书
《伤寒论》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栀子豉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明理论》栀子豉汤
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伤寒邪气自表而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是越之之法也.所吐之证.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则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瓜蒂散吐胸中实邪者也.若发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则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栀子豉汤.吐胸中虚烦者也.栀子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烦.必以苦为主.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味苦寒.助栀予以吐虚烦.是以香豉为臣.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栀子(君十四枚擘) 香豉(臣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渣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引用:《伤寒明理论》栀子豉汤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寻源》栀子豉汤
栀子(十二枚擘)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误汗吐下后.正气已伤.邪留上焦.扰动阳气.因生烦热.无论虚烦实烦.皆宜此方取吐.虚烦者.若经中所指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饥不能食.不结胸.但头汗出.皆虚烦之候也.实烦者.若经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结痛.皆实烦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热.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经有病患旧微溏不可与之戒.
今人用栀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故能载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轻剂也.
凡用吐法.当先审邪之高下.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证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虚痞也.宜泻心法.此则心中懊 .心中结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须当辨之.
引用:《伤寒寻源》栀子豉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 pdf 电子书
《目经大成》栀子豉汤
栀子仁 豆豉(倍用) 或加干姜少许。
表证未退,医早下之,阳邪乘虚入里,固结不能散,烦热懊 。更以陷胸汤继投,愈虚其虚,病不起尔。栀、豉靖虚烦客热,服而探吐。俾误下表邪,一涌而出。去邪存正,此为上策。加姜者,既误必损胃之意。若未经下,烦闷及多痰头痛,以赤小豆、苦瓜蒂为散主之。盖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湿,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经下,元气虽虚未损,头痛挟痰,又似实症,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夺之,诚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讲究,何哉?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戴人亦谓吐法兼汗。镜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烧盐调热童便,本治霍乱搅肠,愚以治伤食睑肿,痛连胸膈,三饮而三吐之,亦效。所谓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引用:《目经大成》栀子豉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 pdf 电子书
《冯氏锦囊秘录》栀子豉汤
主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心中懊 。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水四升,先煎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所吐之症,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为臣也。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栀子豉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栀子豉汤
栀子(擘)十四枚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注】
此承上条误下下利后,不见诸逆,惟更加烦者而言。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是虚烦也,故亦宜栀子豉汤。若按之不濡而痞□,则又为实烦,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矣。
【集注】
方有执曰:更烦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林澜曰:此利后余热之证也。曰下利后而利止者,必非虚寒之烦,乃热遗于胸中也。
按之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程应旄曰:热利则烦,若得之利后而心下不□者,此为虚烦,乃余热乘虚而客于胃中也。
□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
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也。烦,心烦也。躁,身躁也。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三阳热证也。懊□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故用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自可愈也。有前证若更加少气者,是热伤其气也,加甘草以扶之;若呕者,是热迫其饮也,加生姜以散之。
【集注】
方有执曰: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余热闷乱,胃中不和也。剧,极也。反复颠倒,心中懊□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所以用栀子豉汤,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程应旄曰:发汗若吐若下,或胸中窒,或虚烦不得眠,或反复颠倒,心中懊□,皆属三法后,遗热壅遏在上,客于心胸,是以扰乱不宁也。并非汗不出之烦躁,大青龙无所用,诸法亦无所用,惟宜以栀子豉汤主之。盖栀子气味轻越,合以香豉能化浊为清,但使涌去客邪,则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
汪琥曰:虚烦证奚堪再吐,不知虚者正气之虚,烦者邪气之实,邪热郁于胸中,是为邪实,吐证仍在,理宜更用吐法。所以「虚烦」二字,不可作真虚看,作汗、吐、下后暴虚看。
引用:《医宗金鉴》栀子豉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医宗金鉴》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胎,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烦躁舌胎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像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像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引用:《医宗金鉴》栀子豉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 pdf 电子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栀子豉汤
心中懊憹,饥不欲食,瘀热在胸也。头有汗,他处无汗,热越于上,宜栀子清热,香豉去瘀。此病见于阳明病下之后,可见阳明之阳虚。阳虚湿起,阳又化热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栀子豉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 pdf 电子书
《医学心悟》栀子豉汤
栀子(三钱) 香豉(五钱
水煎服,服后,随手探吐之。若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治前证,并伤饮食。
引用:《医学心悟》栀子豉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 pdf 电子书
《张氏医通》栀子豉汤
治汗下不解。虚邪留于膈上。心下结痛。虚烦懊 不得眠。反复颠倒。卧起不安者。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水煎。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按仲景太阳例中。用栀子豉汤有三。
皆主汗下后虚邪不解之证。其栀子必取肥者生用。一吐而膈上之邪与火俱散也。若其时行疫疠。头痛发热。此汤加葱白最捷。多有服之不吐者。胃气强也。加齑汁服之。或以鹅翎采之。或借用以清解膈上郁结之火。不欲其吐。又须山栀炒黑用之。便屈曲下行小便矣。如卫气素虚人感冒客邪。自汗多者。此方中香豉须炒熟用之。至于少气。为胃气之虚。则加甘草以缓调之。呕为痰饮之逆。则加生姜以开豁之。下后心烦腹满。明是浊气内陷。乃于本方除去香豉表药。加枳、朴以涌泄之。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明是虚火外扰。本方亦不用香豉。而加干姜以温顺之。其有身黄发热。
明是湿邪郁发。亦于本方去香豉。而加柏皮以苦燥之。下后劳复食复。明是正不胜邪。本方加枳实以清理其内。用清浆水煮。取味微酸。使之下行而不上越也。若有宿食。则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一栀子豉法。功用之妙。神化莫测。非庸俗所能拟议也。
栀子甘草豉汤(玉函) 治下后少气。
栀子豉汤加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玉函) 治下后呕吐。
栀子豉汤加生姜。
栀子浓朴汤(玉函) 治下后心烦腹满。
栀子豉汤去豉加枳实、浓朴。
栀子干姜汤(玉函) 治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豉汤去豉加干姜。上四方服法。如栀子豉汤。
栀子柏皮汤(玉函) 治太阳证身黄发热。
栀子豉汤去豉加柏皮、甘草。水煎。分温再服。
枳实栀子豉汤(玉函) 治劳复食复。
栀子豉汤倍香豉。加枳实三枚。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三升。
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令微似汗。有食。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
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
黄芩清肺饮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豉汤去豉。用炒黑山栀。加黄芩等分。热服探吐之。不应。加香豉一撮。此方妙用。全在探吐以提其上。则肺气立清。若服而不吐。不特绵延不能克应。纵或小瘥。其苦寒之性。留薄于内。大伤氤氲之气。得不为之预虑乎。
栀子仁汤 治小便不通。烦闷腹胀。
栀子豉汤去豉。加甘草、茅根、葵子。
引用:《张氏医通》栀子豉汤(玉函)
下载:《张氏医通》chm pdf 电子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