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post-jibing">别名:围产期心肌病,产后非炎症心肌病,产后心肌病,产后心脏病,产前心脏病,分娩前后心肌病,妊娠心脏病,中毒性产后心肌炎
心血管内科检查
心肌病
- 心肌病
- 老年心肌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肥胖性心肌病
- 酒精性心肌病
- 扩张型心肌病
- 缺血性心肌病
- 糖尿病心肌病
- 痛风性心肌病
- 限制型心肌病
- 药物性心肌病
- 淀粉样变心肌病
- 高血压性心肌病
- 结节病性心肌病
- 尿毒症性心肌病
- 血色病性心肌病
-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 小儿限制型心肌病
-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
-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
- 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
-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
-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既往身体健康的妊娠妇女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她们大多是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或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发病时间局限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这种特殊的心脏疾病被称为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1849年Ritchie首先报道了与妊娠有关的心力衰竭;1870年Virchow特别描述了与妊娠晚期及产褥期有关的原发性心肌病,此后很少报道。直到1930年由Hull及Gouley再次描述了以产褥期因素作为重要病因的心力衰竭疾病,此后在世界各地才陆续有较多病例报告。本病过去命名较为混乱,有命名为妊娠心脏病、分娩前后心脏病、产后心脏病、产后心肌炎、产后非炎症性心脏病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命名为围生期心肌病为妥。此病临床上虽不常见,但可直接影响母婴生命安全,因而成为目前产科危象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迄今不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1.双胎、多产及高血压 双胎或多胎妊娠时发病率增高,多产妇或多次妊娠发病率高于初产妇。有报……
显示全部
症状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心电图的T波变化而无症状,重者呈难治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临床表现:最常发生在产褥期(产后3个月内占80%,产后3个月后占10%),妊娠……
显示全部
诊断
有学者制定的诊断标准为:①无心脏病史;②发生于围生期内(妊娠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的心力衰竭;③无其他可确定的心力衰竭原因;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显示全部
并发症
常合并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1.动脉栓塞 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多达40%,主要是肾动脉栓塞和肺动脉栓塞,有的患者以栓塞为首发症状。2.心律失常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
显示全部
治疗
治疗 本病初次心力衰竭经早期治疗后1/3~1/2患者可完全康复,因此早期监测初次治疗很重要,应为临床医师所重视。1.心力衰竭前期治疗 对于仅有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
显示全部
预防
1.休息 根据心功能情况卧床休息。有报道长期卧床休息后50%患者心脏大小可恢复正常,如有心力衰竭可卧床休息半年左右,以利于分娩后心脏恢复到正常大小。围生期心肌病……
显示全部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 抗Jo-1抗体阳性
- 围产期心肌
- 心音异常
- 抗Jo-1抗体阳性
- 围产期心肌
- 心音异常
- 心脏杂音
- 疲劳
- 心悸
疾病检查
- 抗肌球蛋白抗体
- 抗心肌细胞膜抗体
- 胸部平片
- 抗肌球蛋白抗体
- 抗心肌细胞膜抗体
- 胸部平片
- 胸部CT检查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妇科超声检查
- 心血管造影
相关疾病
- 氨基酸代谢病
- 甲亢合并妊娠
- 伤寒性心肌炎
- 妊娠期心脏病
- 高血压性心肌病
|
|